歐議會小算盤難打響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獲得勢在必行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依照中國加入WTO時的協定,中國在加入WTO15年之后將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也就是說2016年12月11日,中國苦等良久的市場經濟地位將獲得承認。但是在美好的愿望即將達成之際,總會有一些刺耳的聲音。
歐洲議會12日通過一項決議,認為中國仍沒有資格獲得“市場經濟”這一地位,而且不會放松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規則;按照這些規則,歐盟可以對被發現低于市場價格的任何中國產品開征報復性關稅。12日的決議獲得546名歐洲議員的贊成,只有28票反對,77票棄權。
那么市場經濟地位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引得各國在此事上大做文章呢?
市場經濟地位是國際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反傾銷案發起國在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前提下,那么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生產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來計算其正常價格;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來計算所謂的正常價值,并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原始數據。如20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來計算我國彩電的生產成本。當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高出中國20多倍,中國的產品自然被計算成傾銷。
所以一旦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將加大歐美等國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的難度。歐洲鋼鐵行業近期爆發的危機加劇了有關各方對放松此類關稅的擔憂,歐洲企業稱,他們被來自中國鋼廠的“價格便宜得不公平”的產品壓得喘不過氣來。歐美鋼鐵部門自身都存在結構性危機,產能過剩,需求仍處在低水平,自然更擔心進口增加對當地市場造成的沖擊。中國出口的鋼鐵,紡織,瓷器等產品不但擁有極高的價格優勢,質量也在飛速發展,這對于歐美等大國來說十分具有“危險性”。明里暗里的貿易博弈自然難以避免。
那歐洲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一事件最終的結果將會如何呢?不如稍作分析
1. 事實上歐洲議會12日的投票并無約束力,但它向歐盟委員會發出了一個信號,后者今年必須就這件事提交議案,然后由歐洲議會投票決定是否批準。但歐盟委員會大致上贊成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同中國方面有關中國依法有資格獲得這一地位升級的主張。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世貿組織成員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對華反傾銷的“替代國”做法。這是世貿組織各成員應遵守的國際條約義務,并不取決于任何成員的國內標準。如果歐盟依舊一意孤行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極有可能被中國方面起訴為違反WTO協定。在法律方面,歐盟的律師們均建議盡快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否則這將令歐盟冒著觸犯WTO義務的風險,在被起訴之后被迫做出賠償。
2. 這次投票僅僅是聊以自慰而已。數據表明,當前歐盟73起反傾銷案中的56起涉及中國產品,包括鋼鐵、機械、化工和陶瓷,影響到的相關就業崗位約25萬。而此前歐盟委員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對華出口僅在2011年就為歐盟創造了約300萬個就業崗位,所以損失25萬,卻獲得300萬就業崗位,這種生意只要不傻,大家都知道應該怎么做,另外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雙方每日的貿易額超過10億歐元。所以如果歐盟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方面一意孤行,中國勢必也會做出反擊,采取措施對歐盟產品進行制裁,最終的結果兩敗俱傷是肯定的,但是誰傷得比較重就不好說了。但是歐洲和中國都不是傻子,這種兩敗俱傷的傻事是絕逼不會做的,所以最終的結果無非是誰的損失更大誰讓步,那誰的損失更大呢?
所以綜上,歐洲此次關于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投票,只不過是一場秀,或者只是想借此迫使中國在之后的雙邊貿易中做出讓步的一種手段,但歐洲似乎搞錯了形勢,歐洲在雙邊外貿方面并沒有談判的籌碼,在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這一點上可操作的余地也并不多。所以最終的結果大概是中國大大方方的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