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水寺菱鎂礦礦床
該礦床也位于營口大石橋至海城的成礦帶內。發現于1914年,1945年以前日本人做過一些地質工作。解放后做了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累計探明菱鎂礦礦石2.93億t。礦石質地優良,平均組分含量:MgO 45.77%~46.58%、SiO2 0.75%~1.09%、CaO 0.63%~1.42%。
礦床出露地層為古元古界遼河群大石橋組二段和三段。二段由絹云母千枚巖、千枚巖夾黑云母石英片巖等組成。三段自下而上為:下部白云石大理巖與千枚巖互層、中部白云石大理巖及菱鎂礦層、上部白云石大理巖與千枚巖互層。礦床內有輝綠巖脈 礦層賦存于大石橋組三段中部。共有37個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主要礦體有8個。單個礦體長300~1 155m,厚19~75m。礦石按菱鎂礦晶體大小可分為細粒(小于2mm)、中粒(2~10mm)、粗粒(10~50mm)、巨粒(大于50mm)。細粒、中粒和粗粒礦石互相穿插。
礦石構造可分為7種:塊狀構造、片狀構造、薄層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放射狀構造、球墨狀構造、蠕蟲狀-虎皮狀構造。
礦石的礦物成分除主要礦物菱鎂礦外,尚有不等量的白云石、滑石、蛋白石、石英、斜綠泥石,以及微量的黃銅礦、黃鐵礦和赤鐵礦等。